必威·BETWAY多名教师参与“十二生肖文化”研讨会

发布者:李卫峰发布时间:2024-06-07浏览次数:16

   2024年5月31日到6月2日,必威·BETWAY多名教师参与首届“十二生肖文化研究论坛”。本次论坛是由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唐均倡议主办,多语种跨学科的学术盛事。必威·BETWAY冯超、廖育人、曹语庭、杨露、宁艺等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分享越南、泰国、西亚北非、以色列、东非等各地十二生肖相关文化图景,与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与会老师交流心得体会,在“跨通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必威·BETWAY院长程彤教授主持了第三场主旨报告,并在闭幕式上做大会总结。必威·BETWAY文献中心主任李卫峰老师主持了第一分场第一小组即“契丹语‘龙’‘蛇’专场”的发言。




附:

首届十二生肖文化研究论坛会议综述


 2024531日至62日,由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十二生肖文化研究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唐均教授召集,也是其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青金石之路和丝绸之路名物传播语文学考索”的阶段性学术活动之一。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学界和业界18家研究单位的共计30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61日上午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主持开幕式。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原党委书记姜锋,长江学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吴英喆,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洪娟致辞。



姜锋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从自身留德求学期间所见所思出发,通过对德国的星象学研究的认识与再认识,引出十二生肖文化研究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吴英喆指出,十二生肖具有悠久历史,是研究各民族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角度,虽然这一学科历史相对较短,但在起源、背景、排序、各民族的语音词汇以及少数民族和汉族之异同等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也还有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以动物为载体的十二生肖文化,这一古代发明融入并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



赵洪娟指出,十二生肖传达了情感生活和智慧,它不仅融入家庭生活,还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生肖文化开始与其它文化交融,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各民族的生肖文化来探讨未来并服务区域国别研究与丝路研究。



王献华总结认为,十二生肖的文化研究不是单纯的迷信,而是严肃的科学,它交融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又在广大受众群中喜闻乐见,是科学研究和文化普及的绝佳传统文化元素,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开展研究并予以推广开来。



第一场主旨发言由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朱建军主持。

长江学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吴英喆分析了契丹文十二生肖释读现状。研究以碑文和墓志铭为材料,分析了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中十二生肖的词源,并与中古蒙古语、蒙古族做对比;研究认为对“龙”“蛇”等几个具体生肖的读音、原字、写法等需要做进一步考证。



长江学者、新疆大学中文学院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的研究以《十二生肖的哈萨克口头传说与文字文献为视角》为题,研究了回鹘文文献和清代哈萨克文书和口头传说,分析了十二生肖动物选取和排序的由来并从世俗文书、跋文、高昌残历、《六十甲子纳音》等文献中分析了生肖动物的名称和寓意。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长江学者、新疆大学中文学院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主持。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洪娟的研究题为《粟特、吐蕃、突厥墓葬中的十二生肖形象所见丝路多元文化融合》,研究分别分析了吐蕃墓葬、粟特人墓葬、突厥墓中的图纹、陪葬俑等考古材料,指出中原生肖文化有西渐、西域风格有东渐,使得十二生肖得以融合萨珊波斯风格。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朱建军的研究为《彝文地支字与十二生肖关系初探》,探讨了彝文中地支字在各地的异同,并通过考察彝文来分析历史中的汉字对彝文的影响流变。



 61日下午,会议进入分组讨论环节。本次会议的分组讨论环节分设两个平行分会场,共四场分组发言,来自高校和业界的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进行分组发言与研讨。


第一分会场

必威·BETWAY文献中心主任李卫峰主持第一场分组发言,本场发言专题研讨契丹十二生肖之辰龙和巳蛇。

河北大学文学院傅林先简要介绍了他自己关于契丹语巳蛇研究的一些情况,然后再以《布朗语十二生肖词源考》为题进行报告,探讨了布朗语中的十二生肖词源,特别是云南契丹后裔语言中的阿尔泰语遗存问题。报告分析了布朗族的起源、语言分布以及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接触关系。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吉如何作了题为《契丹语若干地支名称补考》的报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契丹小字地支名称,特别是“巳蛇”“子鼠”“申猴”的词源进行了补充考察,通过查看原始拓本和参考亲属语言的语音交替现象,提出了新的拟读意见:契丹小字地支“巳蛇”的读音可能为nuronoro,与蒙古语的“蛇”读音存在一定的联系,但需要进一步斟酌。同时,对“子鼠”和“申猴”的读音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思齐作了题为《契丹小字文献中“龙”有关的词句子分析》的报告,分析了契丹小字文献中与“龙”有关的词汇和句子,探讨了汉语借词和契丹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以及契丹语中“龙”的词汇深受突厥语影响的现象。


苏州物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业余契丹学研究者陶金作了题为《契丹语蛇语源新探》的报告,探讨了契丹语与蒙古语在十二生肖动物名称上的关系,特别是对“蛇”这一生肖的语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契丹语与蒙古语的十二生肖名称并不完全对应,存在一些曲折的关系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唐均以《契丹语巳蛇语源再探——兼论乌古尔—乌古斯语组突厥语龙蛇术语的关系词系联问题》为题作了报告,深入探讨了契丹语中“巳蛇”的语源问题,分析了乌古尔语组和乌古斯语组突厥语中龙蛇术语的关系,并提出了关于契丹语蛇术语的词系联问题的新见解。契丹语中“巳蛇”的语源可能与原始伊朗语有关,报告提出,契丹语巳蛇术语的词源路径,并探讨了其与周边语言的关系。



第二场分组发言由河北大学文学院傅林主持,本场发言主要探讨跨文明比较和中外十二生肖文化交流。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张泓玮以《埃塞俄比亚的阿拉伯黄道十二宫》为题作了报告,从非洲之角、黄道十二宫的名称等角度介绍阿拉伯黄道十二宫。报告指出其存在不同的层次的借用,并且大概一定借用的是非标准阿拉伯语,而不是标准阿拉伯语,这种形式体现出红海两岸的阿拉伯人和埃斯比亚人长久以来的文化交流。



必威·BETWAY冯超作了题为《中越丝路交往中的十二生肖文化》的报告,探讨了十二生肖在中越丝路交往中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越南十二生肖的特点及其文化意涵,以及十二值岁神信仰的形成。



必威·BETWAY廖育人作了题为《泰国的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的报告,认为泰语十二生肖的表示语言是受古汉语、古孟语、古高棉语以及泰北、泰东北方言等多种语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其最初的来源因该是受华夏文明的影响。



必威·BETWAY杨露作了题为《中以生肖—图腾文化比较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犹太经典中的动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以色列十二部落与黄道十二宫的关系,以及犹太洁食规定和动物景观,通过研究十二生肖文化在以色列的传播与接受度,探究十二生肖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影响因素。



第二分会场

在必威·BETWAY文献中心举行第二分会场的报告。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高娃主持第三场分组发言。

正在复旦大学访学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瀚文以《再谈生肖隐喻研究》为题研究发现,生肖隐喻不仅在汉语中丰富多样,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其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汉俄、汉日和汉维等语言中的生肖隐喻,揭示了文化差异对隐喻理解和教学的影响。研究因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肖文化。



贵州省博物馆袁炜的研究成果《贵州出土的六枚厌胜钱》详细披露了六枚明清时期厌胜钱的出土情况和分析。这些厌胜钱由贵州少数民族民间铸造,不仅展现了当地对汉文化的接受和融合,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互动。这些钱币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货币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张春凤的研究《纳西东巴经中的“龙”》指出纳西族的“龙”有多种理解和表现,尤其体现在自然神“署”的信仰上。此外,研究还讨论了翻译上的混乱,建议采用音译来避免误解,并强调了加强“署”与苯教Klu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这项研究为理解纳西族的龙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促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必威·BETWAY曹语庭的研究《摩羯鱼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图像嬗变和相关衍生文化》深入探讨了摩羯鱼在唐宋时期的形象演变过程,对比了唐宋时期不同的形象细节。研究还涉及了摩羯鱼在艺术、宗教和日常生活中的衍生文化,还探讨了摩羯座与占卜、文人自嘲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摩羯鱼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必威·BETWAY宁艺的研究《斯瓦希里语谚语中的动物隐喻和意象表达》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了斯瓦希里语谚语中动物隐喻的使用及其文化含义。研究发现,动物在谚语中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鸡象征养育、牛代表财富和责任、羊则与生育相关。研究还揭示了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正面与负面特征,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



第四场分组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张春凤主持。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高娃的研究成果《鄂伦春语和蒙古语十二生肖比较研究》对鄂伦春语和蒙古语中的十二生肖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语音和文化比较。研究通过语音对勘,发现两种语言“牛”“马”“羊”三个生肖的语音相似,鄂伦春语在“马”和“羊”的语音形式更早期;鄂伦春语和蒙古语中“牛”的名称也表现出语音上的相似之处,这可能反映了相互影响,相似性的原因需要继续考证。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陈辰的研究《满语珍禽异兽命名初探》深入探讨了满语中对《御制增订清文鉴》收录的异兽名称的命名策略。研究通过查阅《御制增订清文鉴》《清文总汇》等资料,追溯了这些异兽名的词源,分析了它们的构成要素和造词方法;研究总结分析了音译和意译两种命名策略,还讨论了翻译实践中的权衡取舍问题。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西方语学院张礼骏的研究成果《中部美洲纳瓦里信仰与图像表达——以美洲豹为例》探讨了中部美洲文化中纳瓦里的概念,即作为个人或群体的“另我”或“替身”的动物形象。通过解读抄本、陶瓶画等材料,研究分析了美洲豹在阿兹特克文明中广泛存在的崇拜地位和象征意义;研究还涉及了美洲豹在当代民俗中的表现,以及它如何成为中部美洲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西方语学院卢佳琦的研究以《羽翼与爪牙——中国的鸡文化与葡萄牙巴塞罗斯公鸡的比较研究》为题。该研究旨在比较中国生肖文化中的鸡形象与葡萄牙巴塞罗斯公鸡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而揭示了它们对各自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对话中的相似性与差异。研究不仅增进了对鸡作为文化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62日上午

回到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国教中心主会场,第三场主旨发言由必威·BETWAY院长程彤主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周俊勋(引言介绍)、曾静漪和孙俊东(主体内容介绍)合作研究了十二生肖在藏缅语中的交流。其研究聚焦于藏缅语中的羌语支和彝语支,分析了十二生肖在这些语支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变异,对比了羌族和彝族在五行与生肖相配方面的差异,最后总结认为,各民族的十二生肖文化虽有差异,但基本同源,且都带有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独特认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刘悦的发言关注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传统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经中的十二生肖宗教寓意解读。在纳西东巴经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生肖在纳西族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纳西族人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研究揭示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十二生肖被纳西族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状况,以及它们在宗教仪式和民间传统中的重要性。



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刘英华则从敦煌藏文遗书中看吐蕃十二生肖文化。敦煌藏文遗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吐蕃时期十二生肖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遗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还反映了汉文化对吐蕃地区的影响,以了解吐蕃时期的十二生肖文化及其与汉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演变。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俊勋主持。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欢研究的是托勒密和罗马埃及的黄道十二宫。该研究基于黄道十二宫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讨论了不同学者对黄道十二宫性质的不同解释。研究基于考古资料强调了黄道十二宫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文性,以及它如何被不同文化主体吸收并整合进各自的文化体系。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曾俊敏以《词汇语义类型学视野下的多元华夏龙:兼论以“龙”对译域外龙族神话生物的合理性》为题,关注词汇语义类型学视角下“龙”这个词的对外翻译以及域外“龙”的引入。通过考据和对比,研究指出了“龙”形象的多样性和历时发展以及外译和引进的过程中的刻板印象,主张在实践中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寻找文化共鸣。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王培培则关注西夏的十二生肖文化,侧重于十二生肖在西夏时期的艺术、文学和宗教中的表现。通过分析西夏时期的文献、绘画和雕刻,一窥当时社会对于生肖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它们在西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闭幕式由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欢主持。河北大学傅林和山东大学陈辰代表两个分会场分别做了总结,必威·BETWAY院长程彤最后做了大会总结。首届十二生肖文化研究论坛自此圆满完成胜利闭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在汉族社会文化中广为流传,也被其它少数民族吸收、发展,更是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一个窗口。

本次论坛首开先河而有内容丰富,涵盖了十二生肖的文化释读、语言考证、跨文化交流、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不仅追溯了生肖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还探讨了譬如黄道十二宫、印第安传统历法等类似文化概念在全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中的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这些成果不仅增进了学界对十二生肖文化的认识,也为推动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互鉴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还成为方兴未艾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强大材料支撑。

经过与会者的讨论,下一届(第二届)十二生肖文化研究论坛初步定于明年(2025)十月在青岛科技大学举行。我们热忱欢迎更多热爱中华传统生肖文化、有志于研究十二生肖系统、不同民族天象观念和不同文明历法体系的同道中人继续参与,共同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和科学建设,做出时代赋予我们的积极贡献。


撰文:向上、鲁少博

审校:陈路、唐均